一位年約八十歲的老太太走進銀行的理財專區準備存五百萬元定期存款,老太太說,「每個月只要固定領息就好!」其實像老太太每個月靠銀行利息過日子的退休族不少,只不過,在一年期年利率不到二%時,五百萬元每個月可以領的利息才八千多元,如果提前解約,每個月實際領到的利息更少於六千元,根本不夠一個月生活所需。因此,有人說「錢存在銀行就短期而言是最安全,但長期卻是最危險的理財方法」。
除了定期存款之外,是否有投資報酬率比定期存款佳、流動性高、無風險、免稅等優點於一身的投資商品?
過去國內真的可以找到這樣的商品─那就是國內債券基金,但是「聯合投信事件」爆發,這個曾被喻為固定收益商品皇冠上的寶石早已隕落,國內債券基金規模從二兆四千億元掉到目前(今年元月底)只剩下一兆三千億元,流失了一兆一千億元。
至於債券基金受益人,亦從十四萬四千餘人(法人二萬餘人、自然人十二萬四千餘人)降至九萬八千多人(法人一萬一千人、自然人八萬六千多人),還有更多的人是「吃碗內、看碗外」,正在找更好、更適當的「替代商品」。
國內固定收益商品少
其實,固定收益商品是有商機的,但以國內利率水準,要在國內投資工具中找到「沒有下跌風險、收益率比銀行定存高」,卻極其有限;再加上「最低稅負制」實施,市面上即時就出現了一些相當特別且具吸引人的固定收益商品。
舉例來說,目前就有人在市面上募集一檔馬來西亞發行,每季投資報酬率高達八%,半年可領回本金的「保本保息」投資商品。理財專家表示,最怕這是一個「騙局」,那投資人擔心的就不只每季是否可以收到八%的投資報酬率,而是本金會不會像「肉包子打狗」一去不返!
最近有一則在理財界認為是「不可思議」的事,居然發生在一位金融法規大師級教授上,據指出,該教授即透過理專投資五百萬元,但投資不到三個月,本金剩不到二十五萬元,就像被詐騙集團洗劫過一樣悽慘!
投信業者表示,與其讓只顧銷售佣金的理專帶進帶出,買一些不知是何物的金融商品,還不如自己找一些獲利穩定的固定收益產品投資。
優惠利率專案要當心
另外,投資人只要看到偏離利率水準的「優利專案」時,同樣也得留意;一般新台幣一年期定存利率不超過二%、歐元利率是一.八五%、美金利率約四.五%、澳紐幣一年期定存利率約四.五%至五.五%之間。但有的銀行的「連結式理財套餐」卻是可以讓客戶享有新台幣定存定率高達四%、美金利率達七%以上,銀行人員表示,要享受特別的高利率是有條件的,那就是先得買「保險」。但買保險後,如果後悔,就需要付出一筆「相當可觀」的違約金。因此,投資人看到超棒的「優惠定存利率」時,可要三思而後行。
凱基投信債券投資管理部副總經理吳睿憲指出,要買國內固定收益產品必須先問是否在意「流通性」,如只是為資金找短期停泊站,買類貨幣市場基金(過去市場稱的國內債券基金)、商業本票附買回(CPRP)、公債RP是不錯的選擇。
若不在意流動性問題就可選擇放定存,畢竟定期利率還是比較高,惟提前解約,利息可會被打折扣!但不管投資人再怎麼計較利息,買國內固定收益商品的投資報酬率,始終和國外固定收益商品投資報酬率差一大截。
海外債券基金可考慮
復華投信執行副總經理楊智淵指出,在各項投資工具中是不可能同時具備高流動性、高收益率以及安全性者,投資人只能三擇二,或三擇一。然而因為國內利率水準相當低,要在國內固定收益產品中,找高於國內銀行定存投資報酬率且低投資風險的投資工具真的不多見,但若買投資海外債券的組合基金,一年賺到一○%不難,根據統計,從一九九七年至二○○五年間,一五九檔已核備海外債券基金平均複合報酬率就達七.二六%。
由於台灣定存利率低於物價上漲率,讓海外債券基金成了近幾年相當熱門的投資工具之一,尤其一些配息較高又完全免稅的海外債券型基金,就成為替代定存的優先選擇。
不管投資專家再如何看好股市,固定收益產品永遠吸引著富人的眼光,因為富人在乎的不是高投資報酬率而是穩定的收益率,尤其是美國聯準會升息將近尾聲之際,未來應可逐步增加債券投資比重。
- Mar 04 Sat 2006 15:50
保本大作戰 替定存資金找出路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